他乡亦故乡 乡亲是亲人——扶贫感悟
岁月不居,时节如流。转眼间,我赴文山州西畴县开展驻村工作已三月有余。作为农民的儿子,兜兜转转,20年多后又回到农村。三个月的驻村生活,有困惑、有欢笑、也有感悟。感谢扶贫路上的他、她、他们,点燃了我激情燃烧的奋斗岁月,充实了我的生活,短暂的扶贫经历让我对脱贫攻坚工作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。
精准施策,产业扶贫助力群众脱贫“准”。走访过程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鸡街乡海子村脱贫户李海(化名)一家。“光靠儿子一人打工,挣不了多少钱,能过上现在这样的好日子,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。”围着火塘,喝着西畴特有的烤茶,他对我如是说。前几年自己被查出肝硬化,2019年曾3次住院治疗,政府报销住院费1万多元;妻子3年前做过子宫肌瘤手术,术后恢复一直不理想。生活的困苦并没有压倒李海,也没有磨灭他脱贫致富的决心。“过去缺资金,家里没办法搞养殖,看着别人家牛肥猪壮,我也只能干着急。”李海回忆说。“前年自筹资金买了3头牛和6头猪。自从家里养了牛、猪,自己和妻子每天精心照料,认真学习饲养家畜技术,去年实现了一年纯利润1万元左右。前段时间,我也没闲着,忙碌起承包地里的5亩甘蔗产业。虽然自己面临一些实际困难,但是省第一人民医院对我们档卡户非常关心,我连续5年参与医院产业扶贫收益分配,现在自己还被村里聘为护林员”,话到此处,李海脸上洋溢着笑脸,也一直表示感谢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的好政策,感谢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,感谢医院的倾情帮扶,虽然生活压力不小但未来有盼头。看着李海脸上洋溢的笑容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向往,我真切感受到了扶贫扶志、扶智的价值所在,只有帮助群众树立起摆脱贫困的勇气和信心,才能实现真扶贫、扶真贫。群众对帮扶干部的信任、对基层扶贫工作的肯定,让我对未来帮扶工作更加有了信心和动力。走村入户,看着忙碌的自己有点“苦”。“今天入户的任务,是尽快熟悉、掌握村情和户情,完成海子村33户档卡户摸底工作,核查“一户一策”工作数据,有问题的要及时登记,千万不能有任何遗漏,一定要确保“一户一策”工作信息准确无误……”出发前,我喃喃自语。农户没有固定的休息时间,白天都出去干农活,为了保证入户走访能找到群众,晚上入户便成了我的工作日常。海子村区域面积广,加上贫困户居住分散,为方便入户走访,自己买了一辆二手车作为代步工具。驻村之始,恰是脱贫攻坚收官之际。为迅速摸清农户的家庭情况,夜晚入户走访是常态,围着火塘话家常,说真心话、喝大口缸茶,用乡亲们听得懂的大白话宣传政策、讲解政策,渐渐的乡亲们接纳了我,拉近了驻村干部和群众之间的距离。平时群众不太明白的政策、不愿意开展的工作,此时也容易了许多。心里着急才是真正的“苦”。“等不是办法、干才有出路”,自然条件及文化知识基础薄弱是乡亲们脱贫致富的两个短板,每每看到乡亲们期盼的目光,看到乡亲们信任的眼神,想想自己的共产党员的身份和扶贫队员的责任,就觉得心里急、责任重。乡亲们信任我们驻村队员、依赖我们一起来出主意、想办法,每每想到这些,我又会转身默默地敲开了下一家的门……
排忧解难,听到群众的笑声有点“甜”。“大中午的,外面天这么热,你还一直关心我们的生活,快进来喝点水,歇会再去。”张林(化名)边往家里走,边着急去拿水。“不喝不喝,我自己带了张大哥,我来看看你家的卫生厕所改造推进和人居环境提升的情况……”临出门时,张大哥硬给我塞了三四节甘蔗,边塞边说:“这甘蔗是我自己种的,不要钱,拿着……”我撕咬了一口甘蔗,真的好甜好甜。基层实苦,每一寸土地都需要你用脚去丈量;基层真甜,每一点付出都会有百姓的笑脸作为回馈。有时候你或许只做了一些小事,但对于老百姓来说可能就是一道希望之光。
这就是基层,这里没有现代都市的灯红酒绿和车水马龙,没有划分自我与他人的清晰界限。当你把扶贫驻村当做自己的家乡,这里的一山一水、一草一木就变得亲切温暖;当你把乡亲们当作亲人,就会发自内心真心真意地为他们办实事解难题。哪怕是一点点的成效,都会收到群众一张张笑脸、一句句关心、一声声问候,它会给你带来面对问题的勇气、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漂泊异乡的感动;它会让你受到思想的洗礼、灵魂的触动和精神的鼓舞,让你找到前行的方向!我很庆幸自己能参与到脱贫攻坚中,能够亲身倾听最淳朴的声音,感受最质朴的品性,拥抱最厚重的土地。脱贫不脱钩,衔接乡村振兴需要我们像打赢脱贫攻坚战一样持续努力。把精神化为力量,把希望干成现实!我相信,这是我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