眼看就要立夏了,昆明气温已进入30度的“汗蒸”模式,但有这么一群人,他们一年四季身穿15公斤重的铅衣“铠甲”,每天在50多平方米的无菌空间里站立工作七八个小时,对他们而言,铅衣虽重,却重不过身上的责任。五一劳动节将至,记者走进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(下称:省一院)介入室,在向铠甲勇士致敬的同时,也揭开他们的“铅”面人生。
陈志明
30年的铅衣人生 患者永远在第一位
15公斤重的装备,不到1分钟,陈志明便已穿戴完毕。
“很好,结束。”话音刚落,省一院放射科主任医师、硕士研究生导师陈志明关闭控制室的话筒,起身到更衣室换上铅衣,再次进入手术室,中途休息时间不足5分钟。从8点上班到10点30分,陈志明已进行了两台介入手术。“患者等着,我们得抓紧时间,今天我要参与的手术有5台。”陈志明边说边进手术室,铅门也随即关闭。
1991年,介入手术刚兴起,陈志明就加入介入诊疗团队,一干就是30年。如今介入手术被运用在越来越多的手术中,他的手术范围也逐渐扩大,每次都在挑战铅衣下的极限耐力,40分钟、2个小时、4个小时,最长一次手术是6个小时……然而改变的是时间,不变的是医者的责任与担当。
手握一根细细的导丝,通过米粒大小的穿刺点,穿着沉重的铅衣,在影像设备下,陈志明得精准地为患者开展手术。而所承受的辐射和铅衣的压力,他从不言语。
从事这个行业,注定要选择亏欠,要么是家人,要么是患者。身为一名党员,更作为医技党总支副书记、医技第二党支部书记,陈志明永远把患者放在第一位。“作为一名医生,救死扶伤是我的职责;作为一名党员,只有顾好大家,才能维系好小家。”
30年的“介入”人,其实在近几年里,陈志明已经开始出现腰酸背痛的情况,但他不愿过多提及。“既然要悬壶济世,就注定要用自己的健康去换别人的健康,这是我的选择,其他的都不重要。只希望有更多的医生能加入到介入行列,造福患者。”
王玲是中组部、团中央共同组织的第21批赴滇“博士服务团”中的一员,也是省一院挂职放射科的行政副主任,在明知介入的风险时,他毅然选择这一行。对于有着13年党龄的王玲来说,责任远比个人得失更重要。“一直以来‘铅衣侠’缺口都较大,压力也不言而喻。如今,卒中、胸痛、创伤中心也需要介入的配合,希望能有更多人关注介入治疗,加入‘铅衣侠’行列,同时也关爱这群伟大的勇士。”
张云梅
无影灯下的“铅衣玫瑰”
导丝、导管就位,穿上三层衣服,张云梅开始做术前准备。
比起外科手术,省一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张云梅觉得,心内科的介入手术更像是“针线活”,需要极大的耐心和毅力,身披“铠甲”站立数小时,在直径数毫米的血管中“穿针引线”。张云梅进入心内科已有18个年头。18年来,身披铅衣走进手术室是她的常态。“尽管现在的手术室比以前要好一些,但在操作时得穿铅衣避免辐射,那种又闷又重的压力很不舒服,一场手术下来,衣服湿透是常事。”
张云梅记得五年前的一天。“那天刚好是我的手术日,科室患者特别多。”张云梅一忙就是一天一夜,“记得给最后一例病人做完手术,走出手术室时才发现,天已经亮了。”
由于第二天上午要讲课,张云梅又强打着精神去上课。“直到忙完所有事情回到家,自己又困又饿。”
不过,她不后悔。“作为一名党员又是医生,这是我应该做的。”张云梅笑着说,“虽然自己辛苦一点,但一想到这么多年来挽救了很多人的宝贵生命。那是一种被别人需要的感觉,这种感觉真的很美好。”在张云梅的耳濡目染下,她的孩子如今也在学医。
与男生相比,女生天生体力要弱一些,又要穿上“铅衣”,这让心内科的女医生特别少,仅占全科室的1/5左右。但在张云梅看来,女医生也有优势,那就是比男医生更加细心。“因为心内科干的就是这样的‘针线活’。”因此,对于准备进入心内科领域的女医生,她也给出“忠告”:除了要有一个健康的体魄,还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,否则是无法坚持的。
刘达
24小时值守的“铅衣侠”
刚讲完课的刘达,又换上铅衣直奔手术室。
下班、假日,对于省一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刘达来说,是不存在的。
神经内科的手术,大多讲究一个“快”字。比如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,最佳手术时机在发病后的6小时以内,越早手术治疗效果越好。因此,刘达常年处于24小时值守状态,无论什么时间,无论他在做什么,一通电话,就立马赶到医院,穿上铅衣开始手术。用他的话来说,这些手术都是从死神手里抢时间。
前不久的一个周末,19岁的女大学生由于大动脉炎导致血管闭塞,送到医院时她已出现左半身偏瘫,连话都说不清楚。原本休息的刘达接到电话后,立即赶到医院,第一时间为女生做手术。做完这台约2个小时的手术,脱下沉重的铅衣,刘达的衣服已完全湿透。
尽管每次手术都穿着铅衣隔离射线,但日积月累的辐射,难免对医生的身体造成影响。刘达记得,有一位年纪较大的骨科大夫,因为常年在射线下为患者徒手复位,后来患上了皮肤癌。“当然,这些年随着设备的更新和放射技术的进步,手术中曝光的射线量和散射在减少,对身体的影响也在减小。”这些话,刘达也常用来宽慰家人。
对于辐射,刘达早已不以为然。10年前,刘达成为省一院开展神经内科介入手术的第一人。作为一名医生,一名党员,神经内科第三党支部书记的他,一年365天坚守岗位、甘于奉献,像极了身披铠甲的战士。
医者千面,面面峥嵘;铅衣沉重,却侠骨仁心。
延展
1989年,省一院放射科率先开展介入手术,成为西南地区最早开展此项技术的医院。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,现已成为与传统的内科、外科并列的临床三大支柱性学科。近20余年,介入手术除了在放射科开展外,还在心内科、神经内科、神经外科、普外科、心脏大血管外科等科室相继开展。
介入治疗是通过影像设备的帮助,利用各种各样的针、导丝、导管,通过仅1—2毫米的切口进入人体,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。因为长期在高辐射环境下工作,医护人员需穿着铅衣、铅帽、铅围裙、铅眼镜、铅围脖进行手术,因此他们被称为“铅衣侠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