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首页

【春城晚报】关注房颤预防卒中 专家呼吁多学科共同参与
发布时间:2021-06-07 浏览量:1167 次 来源:

6月6日是 第九个“中国房颤日” ,主题是 “关注房颤,预防卒中” 。有统计数据显示,我国每年用于治疗房颤的花费达 300 亿人民币,其中用于治疗房颤导致脑卒中的费用达 49 亿,给患者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。进一步提高百姓对房颤的认知,普及房颤疾病知识,使房颤患者的全程管理更加规范,仍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。


早发现早治疗是房颤患者预防卒中的关键

“心房颤动简称房颤,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。它没有特征性症状,甚至没有症状,可以说起病隐匿,却危害无穷,可引发卒中、心功能减退、认知功能下降等严重后果。”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范洁教授强调,只有早发现早治疗,才是房颤患者预防卒中的关键。

微信图片_20210607094347.jpg

 “一般可以通过心电图进行房颤的筛查,对于有心慌症状或已经发生过心梗的人群,则推荐动态心电图及植入性的心电记录设备进行监测确诊。”范洁表示,随着年龄的增加房颤的发病越来越多,因此建议65岁以上人群都应该进行常规筛查,在日常生活中学会使用智能手环、手表等方式监测心跳,出现异常迹象及时就诊。房颤的致病原因不明,但应该尽可能地改善高血压、肥胖、慢阻肺等可能导致房颤的不良因素。


新型口服抗凝药给老年患者带来更大获益

房颤的治疗原则在于预防其严重后果,首当其冲就是卒中。因此在临床药物治疗中广泛使用预防血栓的口服抗凝药物。“每个房颤病人的情况是不同的,需要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其发生中风等后果的风险程度,再决定治疗方案,再决定是否用药。”范洁表示,对于需要口服药物的患者,目前已有利伐沙班等新型口服抗凝药使用,与传统药物相比,这类药服用方便,不受其他药物影响,最重要的是在服用中出现脑出血等副作用的概率大大降低。

范洁介绍,对于没有禁忌症的患者,射频消融是房颤的首选治疗方式。“手术的成功率不是百分之百,原因在于病人的个体病情差异,如有的病人直到心脏肥大、心脏纤维化了再来手术,手术效果肯定不理想,可以说越早治疗效果越好。”


专家呼吁多学科参与房颤患者的综合管理

为规范房颤的诊疗流程,最大程度降低房颤卒中的发生率,国家房颤中心建设自2016年起步,由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、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、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、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等多家学术组织联合发起;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和实践,得到各级医疗机构广泛的支持和响应。

微信图片_20210607100322.jpg

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于2018年第一批通过了中国房颤中心评审,是我省唯一一家国家房颤示范中心,也是云南省级联盟主席单位。省一院“房颤中心”通过专家巡讲、线上授课、义诊咨询、科普宣教等多种形式,已培训了房颤治疗专业人士3000多人,义诊、线上学习受众已经超过6万人。但范洁表示,建立房颤中心正是为了更好地对房颤病人进行综合管理,有了内分泌科、呼吸科、急诊科、放射科等多学科的参与,病人可以得到一个更佳的治疗方案,让病人确实获益,再次呼吁各学科的加入。同时,范洁也建议患者尽可能要到有设立“房颤中心”的医院进行就诊。据悉,我省目前已经有约20家医院挂牌“房颤中心”,几乎已覆盖全省各州市县级,房颤患者的筛查和治疗都得到了更大的保障。